清帝國台灣社會發展8:傳教士來台(馬偕)

★本篇重點:
△因:台灣開港通商
△果:傳教士可合法來台
★本篇地圖:馬偕牧師與馬雅各牧師的傳教區域

台灣開港後,除了外國人能來台開公司外,傳教士也能合法在台傳教,當時西方經歷過「宗教改革」,對傳統天主教的權威有諸多反思,也因為解讀聖經的角度不同,多出許多新派別,像是馬偕、馬雅各牧師所屬的長老教會便是其中之一,每個教派為爭取更多教徒,會讓傳教士至海外宣揚教義(理解成企業希望會員人數愈多愈好的概念),然而早期傳教的困難度很高,經常遭受本地人的排斥與抵抗,教堂被毀、傳教夥伴被殺都是常有的事,不過傳教士仍對台灣社會帶來許多現代化的觀念。


(按史實編的小故事,為方便理解)

1872年3月下午3點,馬偕帶著堅定的信念和滿腔的熱血,前往淡水準備進行傳教工作,然而如同每位傳教士所面對的困境般,馬偕也沒躲過文化差異和語言隔閡所帶來的重大挑戰。

市場人群(警惕地):你是誰?從哪裡來?來做什麼?你說的話我們聽不懂。

馬偕(試圖解釋):我來自加拿大長老教會,希望能為各位帶來幫助和傳遞耶穌基督的力量…

市場人群(中斷他):我們不需要外來的神,我們有自己的信仰,你最好趕快離開這邊!

沮喪的馬偕回到淡水租來的小房子,開始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幫助並接近人群。

馬偕(對友人說):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,讓當地人認同我們,如此一來基督教的教義才有可能被接受。

友人:(擔心地):是啊,他們對我們的外貌感到陌生,對我們的語言和習俗感到困惑,甚至帶有濃濃的敵意,比我想像中的還具挑戰性。

馬偕(對友人說):不要輕易放棄,我們至少沒有像在南部傳教的馬雅各牧師一樣,因為不被理解而遭受攻擊。

友人:(欣慰地):幸好馬雅各牧師搬到打狗英國領事館附近,在英國人保護下,繼續進行傳教工作,相信時間久了,台灣人一定會慢慢接受的。

即便困難重重,馬偕依舊不間斷地進行傳教工作,某日他發現了一位老人因牙痛而痛苦不堪,雖然老人起初相當猶豫,但在無法忍受的疼痛下,決定死馬當活馬醫,沒想到馬偕不僅成功地為老人拔除患齒,更有效緩解牙痛,這件事情迅速在台灣人的圈子裡傳開。

馬偕(走向前,關切地說):讓我來幫您,我學過一些醫療知識。

老人(感激地):多謝您,先生,您真的幫了大忙。


從此之後馬偕意識到,透過提供實際的醫療幫助,能更有效地取得台灣人對他的信任,也能與台灣人培養感情,提升台灣人對基督教的接受度。